(擴音機)捲毛魚去月球旅行,本週課程筆記由小五擔任代班主持人 ^^
晚上,教室很香。有幾株香草擺在桌上,是老師稍早從陽台上摘剪下來的。
薄荷,羅勒,迷迭香。
香草很容易種植,陽光不用多,隨意剪枝插入土壤,很快蔓生一片綠意,不僅使空氣芳香,心情愉悅,還能做成清爽的料理和點心。香草也能去腥氣,把香草切碎,與海鹽混合,將買回來的生肉埋入,像包包子一樣,把生肉包在鹽堆中,醃個一天一夜,即可食用。
中國的食物常見醃漬,而醃漬通常過度調味、過度使用糖精,食物失去原本的顏色,也容易使人致病。醃橄欖就是一個例子,我們從小就以為橄欖是土黃色,鹹鹹甜甜的拿來做零嘴,從不知道橄欖還有別種用途、可用於料理,更不知道橄欖原本的顏色和長相。
中國菜的另一個問題是烹飪過度。西方對待食物的態度與東方不同,東方的熬煮易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,而西方為了保護食材的營養與風味,較注重烹煮的層次,每種食材可受熱時間並不相同,必須分階段入鍋,比方說香草,是在起鍋之前才加入用以提味,過早加入,或高溫烹煮,會喪失氣味與營養。
老師提到今年的世界美食評比,中國菜不再是第一名,取而代之的是東南亞。顯然世界的觀念已逐漸改變,不再迷戀中國菜,中國菜必須思考新的方向。
那麼,畫家們怎麼吃呢?對食物是怎麼想的呢?
所謂「厚味令人昏」,今日餐飲造成許多如肝疾之類的文明病。既然病是從嘴裡吃進去的,我們應該多吃原始食物,原始食物可以帶給我們力量。
老師在東帝舞場遇見一個跳國標舞的茄子
利用新鮮的蔬菜水果自製簡單的小點心,再以柳丁汁與蜂蜜混合而成的醬汁調味,不用特別到歐美材料行購買昂貴的醬汁,即可吃出天然健康,與家人分享,多愉快。
將番茄或其他時令水果切片切丁切塊,沖入熱水浸泡,即為溫暖好喝的水果汁,夏天可放入冰箱,冰冰涼涼,很舒服。也可以依個人喜好,加入一杯紅酒,做為水果酒。人年紀大了,往往有越來越多食物不能吃,也不方便吃,有些老人不愛吃沙拉,冬天吃水果又難受,即便如此,仍不應犧牲其享用美食的權利。只是,要有巧思,選擇適合的食材與烹飪方式。而美學,就在日常生活細節裡。
有時候,可以運用西班牙火腿之類不被過度處理的速成食材,節省做菜時間,畫家們便有更多時間閱讀,畫畫。中國食物的烹飪方式,通常耗去女人許多時間。這也使女人花太多時間在油煙之前,增加罹患肺腺癌的機會。女人願意長時間耐心的處理食物,讓鮭魚外表酥酥脆脆,內裡柔軟多汁。男人並非不愛做菜或不會做菜,他們只是因為暴躁、沒有耐性,不願意花太多時間站在油煙前面,因此,煎魚就容易支離破碎。
生病時,可利用自製蛤蠣高湯煮點鮭魚塊來吃,很快便能恢復精力。拿蛤蠣做成高湯,是因為蛤蠣煮久了,肉質失去鮮美,而煮過的湯卻保留了精華。
幾菜幾湯的時代早晚會過去,之後會由一道主菜取代。
食物的使用方式有很多變化,不一定要如何。老師認為,當烹調方式改變,也能改變人的精神狀態。
麵包除了直接剝塊入口,還能拿去做湯,比方說南瓜濃湯;青番茄,尚未成熟,也可以切丁作成沙拉;番茄籽,加上檸檬蜜、番茄汁和蔬菜,就是好吃的元氣沙拉;豆子具有高度營養價值,可以煮湯,說到豆子煮湯,不是只有紅豆湯;酪梨,可以打一杯水果牛奶,也可入菜,做成冷食;起士,通常是個配角,但他也可以成為白磁盤中的主角,因其本身的「質」極佳,有時更勝大魚大肉,只要兩大片起士,配點腰果、核桃,作為一餐,就能成為補充體力的來源。
雜糧麵包的口感較乾燥粗糙,食用時,可將番茄、蒜頭切片去塗抹麵包,或噴點橄欖油,使乾燥的表面具有醬汁的香氣與濕潤。
享用美食,除了滿足口腹,也是一場視覺饗宴。除了食物本身的色彩,可以買些陶瓷來裝盤。最後,不要只是吃好吃的,還要四處去看,多看美景。心靈與食物是一體的,兩者都要顧到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作業:將夜間觀察到的元素、材料重組成一幅畫。
在園區後方所見的淡水河景
講座結束,我們帶著紙筆隨老師走出教室,在園區裡頭四處走走,隨手記錄眼中所看見的。老師要求過程中不說話,列隊行走,以雙眼採集所見,回教室畫下來,來不及,就帶回家繼續完成。這次的「畫下來」,不是行進中所記錄的模樣,而是必須經過修飾、組織,重新拼成一塊畫布,畫布中有你所想表達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