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擴音機)小五代班第三週,代得迷迷糊糊。捲毛魚即將降落地球,我們一起來看戲、吃大餐囉 ^^
本週惡質文化的主題是:這一分鐘以前的美術。
這是關於台灣美術的歷史,老師說明自己以此為標題的想法。可惜那時太分心於別的事,聽得不是很清楚。後來,在網路上找到補充資料,仔細看看,當時的藝術家為台灣所作的貢獻真的很了不起。
。台灣的新美術
日本時代帶入台灣的美術老師如石川欽一郎、鹽月桃甫,在明治維新時期受到西洋印象派影響,也影響了那一世代的台灣美術。
石川的形象:「在學生眼中是一位個性溫和、待人誠懇無私的老師,留著一撮小鬍子,衣著整齊,連雪白襯衫上的蝴蝶領結也十分講究,說話語氣溫文,除了日本人慣有的禮俗教養之外,不失紳士風度,待人尤其真誠。他從未責備學生,平常指導學生作畫,還教導人格修養的重要性,待人公正無私,從不把軍國主義的大日本優越思想灌輸在學生身上,更不強行教授自我的藝術主張......」
鹽月的形象:「一般日本老師總是官服筆挺,威嚴凜然,而鹽月卻叛逆地穿著西裝便服,禿頭戴帽,甚至因為反對學生穿制服而以身作則拒穿官服,因此學生對於他特立奇行的形象,便私下稱他為『西洋乞丐』。」
當時的美術重心集中在大稻埕(ex. ?畫會),熱鬧的大稻埕有茶館酒樓,但學生日以繼夜狂練素描,專攻西方美術的規則,每天習作的份量極大,不受引誘。
老師在簡報中放了一張畫家陳朝和個展的海報,說明畫家所畫皆為那個時代的歷史,是充滿野性的野草,並引伸我們也是其中一根野草,而到底是什麼原因或有什麼樣的不滿使野草如此蓬勃?
。美術食物鏈
尚未被馴化的我們,未受素描訓練、沒有進入學院、也無師承關係(文化包袱),常需自問:能否在畫界生存?能否不做工、只作畫?
畫家要生存,似乎只能透過畫廊,賣畫就成了職業。紫藤廬的老闆就收購了大量畫作。
要納入這個食物鏈嗎?還是不要?
若想以畫家為職業,必須具備四個條件:
1. 長壽
2. 強壯
3. 我行我素(畫你想畫的,不受學院或老師的牽制)
4. ?
。美術師生關係
美術要改革,師生關係便要解放。簡單來說,就是使雙方平等。東方的師生關係屬於崇拜、父權的儒家思想,學生們為老師做生日、崇拜老師、以老師為偶像、遵循老師的步伐前進。然而,師生之間有了尊卑,何以成為真正的藝術家?
。美術課是畫家的唯一途徑嗎?
成為畫家的重要元素是生活、思想、情感。而,透過課程(教學)是否能「教出」藝術家?
。為何台灣美術落後世界一百年?
台灣不知道世界目前的素描教學方式、美術觀念為何(ex. 法國的素描教學已改變),依然走著古老的歐洲藝術教育路線。
畫家陳澄波畫淡水,畫自己的故鄉嘉義,記錄了當地原本的地形地貌、人文風情。他的作品被大量收購,曾在蘇富比創下1.4億的高價,並從國外紅回台灣。
我們常看見文化的不平等,不只是別人對我們,我們也對自己的文化自卑、欠缺自信,因此不去記錄重視,文化便逐漸流失,所幸有藝術家為其背書才能救回。有時,反而是由外地藝術家為我們記錄自己的生活、文化。
日本畫家立石鐵臣曾為台灣留下戰前戰後的生活面貌。他又寫又畫,記錄台灣的政治、社會、生活環境。在戰後回到日本,還在故鄉推行國民美術。
-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
-其他相關圖片
。亞洲藝術為何淪為觀光紀念品符號?
一國一地之文化地位何以被貶為紀念品?文化應有自己的主權,不應被視為落後。
。台灣,有沒有文化立委可以質詢國家藝術資源?
……
。在藝術之前,我就是法律
藝術家是否能如此強悍、我行我素?唯有如此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。
。跨國大展借得到藝術家的代表畫作嗎?
跨國大展在台灣非常常見,能夠有機會推介藝術家固然很好,然而策展內容與空間佈置卻令人詬病。在進口書店(ex. 亞典)可以看到畫家一生的資料,還需要去國際畫展那麼狹小的場地擠、看那麼少的東西嗎?進口書店裡的資料更完整哩。
在展場中,通常只看見黑壓壓的人頭,畫作若掛得不夠高,身材矮小或是老人家永遠被擠在後面,什麼也看不見。而中南部的學生被遊覽車一車一車的運上來,站在畫前拼命抄寫答案。
這樣的跨國大展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?
轉變中的社會,有許多社會學和美學事件,我們必須日日夜夜思索人的處境。
。作品發表:你認為女性政治家的模樣/形象是什麼?
發表人:素月、須美子
在描述女政治家形象的同時,也描述了當前社會的模樣
須美子去深坑郊遊,為滿樹的花寫生。
上色時,將原本的黃花改為美麗的紫色。哦,酷斃了,「在藝術之前,我就是法律」的實踐者。
這樹也許是黃槐。